第64天 2017-10-11

学诗计划|《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学诗计划——寻隐者不遇   来自新华网

很多人心里都有一个寻仙梦,希望有朝一日能碰到鹤发高人,并得到指点。老神仙、大隐士在哪?很多人脑海中都会出现高山之上、云海深处、行踪不定的想象。

今天要学的就是一首让人耳熟能详、充满“仙”气的唐诗。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松下”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古者,“岁寒三友”为高洁之象征,隐者多喜之。而松,乃“岁寒三友”之首。傍松结茅,以松为友,隐者高逸贞洁可知。

“松下问童子”,语意平淡,虽是诗中唯一之问,却只交代问之地点与对象,而丝毫不及问之内容,是要通过童子之答来显现罢了。

诗之最妙处,即在于隐其问而著其答。李锳《诗法易简录》说得精彩:“一句问,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

诗人何以如此布局呢?试推绎之。诗人赞美隐者,着力凸显隐者的高逸形象,故诗中极力隐去自己,抑己而扬人。

在童子之答中,诗人(以及读者)不自觉地沉入想象之中,隐者之仙风道骨、高逸脱俗之态便恍在眼前矣。“采药”,正是神仙之事,或济世而救人,或服药以延年,隐者之高风雅怀可见。

“只在此山中”,青山不动,青山不老,与青山同在,不正是一切隐者的追求?“云深不知处”,白云飘忽不定,自由潇洒,这不正是自己仰慕而不可得的境界么?山静而云动,山刚而云柔,云山之间,便自有动静合宜、刚柔相济之美。

以人之常理,苦寻而不遇,则心或焦灼,或失落,多少会有波澜。然而诗人却不着一情感语,只是淡淡而入,淡淡而出,似乎古井无波。然细绎之,则诗人微澜仍可一见。

“松下问童子”,问中深含仰慕与希冀;“言师采药去”,希冀顿转为失望矣;“只在此山中”,又起希望之光;“云深不知处”,飘渺无端,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惟余怅惘失落矣。问答之间,澜起波伏,曲尽人情。

诗宝

诗君好,我记得《唐诗三百首》里还有一首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诗题只差两字,两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诗君

很好,读诗就应该这样善于比较。同为寻访隐者而不遇,两诗都善于通过侧面描写来体现隐者的高逸形象。其异者是,丘之《寻西山隐者不遇》为五言古诗,共有十六句,所以描绘可以更细致,抒情可以更淋漓。
贾诗为五绝,短短四句,必须讲究含蓄蕴藉,留深远余韵。当然两者最大区别在于,侧写隐者,丘诗全以目察,贾诗纯以耳闻;丘诗藉察以会心。贾诗因闻而怅惘,向慕之心如云在青山,久久难去。

诗宝

诗君,听说贾岛做过和尚?

诗君

是的,贾岛做过和尚。我简单介绍下贾岛吧。贾岛,字阆仙,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19岁开始四处云游,因推敲之故为韩愈赏识。后虽还俗,但仍不喜与常人往来,所结交的多为尘外之士。所以其诗多写隐者,此诗即为其代表作。

诗宝

明白了,谢谢诗君!

  • 大师姐:
    作词一首。

    点绛唇

    久罢琴歌,不知吟苑春来早。数弦清调,一卷情多少!

    前代遗音,时代新声袅。酬君稿,一怀幽草,直待与诗老!

  • 龚师兄:
    作词一首。

    水调歌头•寄恩师方牧教授

    谢草满池绿,对酒句新成。举杯借问、无限光景向谁生。

    君自吹箫月下,我在飞鸿梦里,怨鸟太叮咛。栏拍百千遍,雨隔十年灯。

    云槎泛,归去也,到蓬瀛。征尘掸了、相识还有故山青。

    忍见霜华添鬓,却道涛声依旧,挥墨记诗情。多少伶俜事,一笑付鸥盟。

  • 兰师兄:
    书法一幅。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沅江秋早

无念


一念心湖载一愁,

沅江不渡几横舟。

红衣伫立待卿至,

不见天使水悠悠。


无题

逗豆儿


两载扁舟求索客,

喧嚣岂敢忘书茶。

诗文且读当为乐,

再搅涟漪一季花。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