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歌在理解上非常简单,不会有太多歧义。我们今天换个思路,对比诗歌与历史就同一事件的不同描写,来探寻诗歌的艺术特征。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我们就这一历史事件来进行诗歌创作,又该如何构思布局呢?让我们来看看卢纶的乾坤挪移手段吧。
首先,诗人要对此事件进行合理演绎,既然误以草中石为虎而射之,可见场所必在林中。何以会误石为虎呢?大概是将军突然感觉到前方的风起草动吧。古语说,云从龙,风从虎。虎起必风生,惊风起处,疑之为虎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当然,如果是大白天发生这样的事,会不会让人觉得将军太为多疑而草木皆兵?最好,再给安上个“夜”的背景。射虎事件置入到夜色之中,既增加了合理性,也大大增加了紧张而诡异的气氛以及结局的传奇色彩。这样,诗句便自然流出:“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这里,“暗”字用得精彩。一方面说明林密,此为危机四伏之地;一方面说明夜深,此为危机四伏之时。而我们的将军,为国忘危,为民夜巡,勤勉敬业,可佩可敬。“引弓”是将军面对突发危机时采取的手段。面对猛虎,将军不是惊慌逃避,不是指令下属保护自己,而是从容“引弓”,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自信!“引弓”后,结果如何呢?
其后的夜间行动,诗人惜墨如金,再无一字提及。只是到了第二天凌晨,大家去搜寻猎物检,才发现原来将军所射之虎竟然是块大石头啊。而且,箭镞还深深地陷入到石棱当中,这是何等的力量。射虎、察看,在史书中原是一天内紧接着发生的事情,为何诗人要把它分到两天当中呢?而且是一夜晚,一白天,其用意何在?
其实,这就是诗人“添油加醋”、“乾坤挪移”的艺术手段!如果诗歌发展纯按史书,让该故事在一天内连续完成,则会平淡得多,会少很多戏剧性与感染力。时间、场景的巧妙转移,不仅使得整个故事更为曲折,极大地增加了戏剧性,也使得全诗的情绪张弛有致,变化多端,大大增加了诗歌的魅力。
试想,在林密夜深之际,草间惊风忽起,猛虎似乎随时跃出,令人何等紧张;这种紧张在将军引弓之后,终于消失,令人长抒了一口气;可天亮后大家发现的真象,又让人惊异万分,赞叹不已。羽箭竟能“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不能不说是艺术的夸张。可正是这种艺术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让人读来特别有味和带劲,只觉其妙,不以为非。不如此,怎么表现将军之神勇?怎么表现将军之超凡武艺?
另外,把故事拆分到黑夜与白天中,增加了对比。最紧张的战斗置之于暗夜中,最神奇的结果置之于阳光下。前者突出其惊险,后者彰明其神奇。由暗到明的过程,不仅仅是时间的转化,也是故事发展、情绪流动的必然结果,昭示了一种由设疑到解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