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天 2017-07-11

学诗计划 | 《旅夜书怀》:是什么愁,让杜甫难以排解?

学诗计划-旅夜书怀   来自新华网

00:00

当初意气少年,转眼便成野老。韶华易逝,青春难留,岁月把人的双鬓染白,也把人的内心变沉。

对于中年人的苦闷与焦灼,现代社会用"中年危机"来形容,在古代,诗人杜甫用诗词《旅夜书怀》,来抒发命运多舛、屡屡受挫后内心的澎湃与孤独。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有诗一千四百余首,其中过半是五言诗,而五言诗中大半是律诗,说明老杜爱好和擅长的是五言律诗。后世诗家、论者称其"凌铄千古"。

近人施蛰存赞其五言律诗"气格高古",这种感觉从何而来?来自于老杜的真实感情:一方面忧国忧民,另一方面则实在是命途多舛,生活坎坷,以至于沉郁之气充塞于诗歌之中,比如这首《旅夜书怀》。

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765)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此诗约为途中所作。此诗沉郁孤独,且充盈着诗人内心的澎湃。

诗宝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句诗好像很有名,好在哪呢?

诗君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确实是千古名句。这两句承接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而来,"星垂"是在岸上,"月涌"是在舟前,格局宏大,气势逼人。其中"垂"、"涌"是炼字经典,可谓"诗眼"。这两名句是化用李白《渡荆门送别》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而来,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诗宝

我也要抓紧学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么,"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两句又该怎么理解呢?

诗君

这两句体现出老杜诗歌中的"沉郁"之风,是反话正说。"名岂文章著",这句说的是我的名声岂是因诗文而著名呢?唐代本来就是以诗文取仕,而杜甫却说他名气不是因此而来。因为他当初曾因营救宰相房琯而得罪唐肃宗,由此"闻名"朝野,这是何其无奈?"官应老病休",但杜甫却是因为被排挤、被边缘化、无法立足而休官的,并非因为老病,这又是何其讽刺?反话正说,诗已尽但意无穷,这是高明的写法。

诗宝

嗯嗯,学习了。

  • 大师姐:
    照例作诗,以表乡愁。

    客居

    风住愁更起,

    连宵雨未眠。

    谁堪归路阻,

    隔水望乡关。

  • 班长: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画面何其开阔!中学已经熟记在心!
  • 二师兄:

    阔达无垠的夜色下,一颗沉重孤独的心对着明月发出声声询问。

    天下之大可我只能像一只小小的沙鸥,无处落脚。

  • 三师兄:
    一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犹如一幅活灵活现的写意画,让平野孤星和大江明月跃然于纸上,也道出了古今多少不得意的仁人志士心中的孤寂与无奈。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

归思欲沾巾。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水墨樱花

蓉儿


丹青一幅倒影来,

河汉清浅映樱开。

花月雾隐人声尽,

流水知音赋情怀。

七律·咏荷

文攀


切莫轻言花月好,

我说夏菡胜春桃。

蕖红莲碧清白藕,

李杜临风便弄骚。


注:花月为春天的别称。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