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李白早年作品,传说李白早年曾在此戴天山(大匡山)中学习。从本诗的风格看,此诗与他后期汪洋恣肆、奇幻想象的诗风十分不同,显得清新晓畅。
此诗为五言律诗,与很多诗人在五言律诗写法上的不同,在于这首诗前六句都在写景,最后一联才转为抒情,显得很别致。抒情只用了"愁倚两三松"一句,而且读来倒也不觉率尔,可见前面所写之景已蕴含最后所发之情。
全诗有声有色,包括犬吠、水声、花露、树深、鹿影、竹丛、雾霭、飞泉、碧峰等等,却又寂静无比,大有王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缓缓带人走入一种隐隐淡淡的失落情绪之中,最后倏然结尾,恰到好处。
关于标题,此类写景叙事并顺带抒情的诗,类似的标题是很常见的,比如贾岛《寻隐者不遇》,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等等,意思都是较为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