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天

学诗计划|《浣溪沙》: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学诗计划——浣溪沙   来自新华网

乡村有“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诗情画意的风光,有“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的淳朴民风,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不少文学作品的素材。

今天学习的这首词是苏轼的《浣溪沙》。作者通过他在初夏乡间的见闻和感受,生动真切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东坡对词的贡献,不仅在于改变词风,还扩大了词的取材范围。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以乡村题材入词,就是此前词人未曾涉及的,是东坡词对“词为艳科”的突破。

苏东坡写过一组五首《浣溪沙》,自注云:“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这首词是其中的第四首。徐门,即徐州。当时苏轼任徐州知州。元丰元年(1078年)春,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苏轼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祈雨,果然求得甘霖。初夏,他又亲赴石潭拜谢雨神,路上写下这一组《浣溪沙》。

上片写乡村风物。作者选取了三幅初夏乡村的经典画面:枣花落在衣帽上,簌簌作响;进入村子,四面八方传来缫丝车的响声,一片忙碌景象;还有衣衫粗劣的农民在古老的柳树下,吆喝着售卖黄瓜。“簌簌衣巾落枣花”,是“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枣树初夏开花,秋季果熟。簌簌,说明花开得茂密,预兆有好的收成。缫车,即缫丝车,是抽蚕丝的工具。作者在这组词的第三首里写道:“谁家煮茧一村香。”可见正值煮茧抽丝的繁忙时节。牛衣,泛指用粗麻织成的粗劣衣服。黄瓜,是夏季时令菜蔬。这三幅画面,有声有色,而更侧重于听觉。

下片写行路感受。一路走来,酒意未消,前路尚远,不免犯困思睡;初夏的太阳在空中照着,令人身热口渴,不禁想着随便到哪里找杯茶喝。正好看到有户农家,作者就前去敲门,不知这农忙季节有人在家否。前两句描写初夏酒后长途行走的感受,用词精准。末句则表现出苏东坡这位一州之长的亲民风格。野人,指农家。

他在另一首诗《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中有“酒渴思茶漫扣门”,向普通百姓讨杯茶喝,在苏太守看来是非常自然的举动。太守平易近人,百姓也非常仰慕和喜欢这位太守。这组《浣溪沙》的第二首上片就描写了当地百姓争看太守出行的场景:“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看来苏东坡的女粉丝不少啊。

读完下片,再回过头看上片的描写,就能体会到作者的匠心所在。作者行路困乏,醉眼朦胧,无心仔细观察景物;而声音传入双耳,是无法拒绝的。因而上片三句,都是诉诸听觉,经过妙手调遣,为读者呈现出三个初夏乡村的典型场景。

诗宝

诗君好,请问“牛衣”是什么?

诗君

蓑衣之类,这里泛指农民穿的粗劣衣服。《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一作“半依”。

诗宝

“人渴漫思茶”,这句好像在哪见过?

诗君

皮日休《闲夜酒醒》语:“酒渴漫思茶。”

诗宝

谢谢诗君,受教了!

  • 山有木:

    晨起登羊岩山

    久从佳茗知名姓,

    今趁深春上翠微。

    山色岚光争饮我,

    直须沉醉不言归。

  • 李庄:

    游新叶村

    胜日喜晴暄,来游新叶村。

    何多古屋宇,别有小乾坤。

    塔似抟云起,花如笑语温。

    家家春瓮满,我欲一倾樽。

  • 辣斋:

    景宁

    八月汗泥泥,畬山劳一跻。

    火锅熏肺腑,海带蘸椒醯。

    把酒风时至,推窗云已低。

    还须穿鸟道,百曲幸无迷。

  • 兰师兄:

    春日

    南国春来早,竹溪飞野禽。

    微风扶柳细,斜雨染梅深。

    山晕千秋色,泉流万古音。

    诗酒情无限,同君一醉吟。

闲夜酒醒

皮日休

醒来山月高,孤枕群书里。

酒渴漫思茶,山童呼不起。

道中

林景熙

程入江乡宿,新炊饭带沙。

乱山愁外笛,孤驿梦中家。

野水平菰叶,春风足楝花。

西来三两客,闲说旧京华。


雨后偶成

学诗八班
Liziwen


春光意正浓,

细雨浥新红。

初霁凝湿重,

游蜂落艳丛。



小重山 • 醉玲珑

学诗十五班
梓涵


八月寒塘秋梦凉。依稀千古事,宛经霜。

闭门不见柳梢黄。持余温,人醉语沧桑。


菊漫任风长。赠君桂花露,盼归乡。

坐禅一日又斜阳。玲珑盏,绝色巧梳妆。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