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是张先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后段第二句“云破月来花弄影”,这里有一个故事:
张先写了一首《行香子》,其中最后几句是“断钟残角,又送黄昏。奈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一时被大家传唱,后来有一个朋友告诉张先,说,先生知道吗?大家都在叫你“张三中”呢,就是说你写的“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张先听了,觉得有意思,就告诉朋友说:其实,我自己倒不觉得那一首好,还不如叫我张三影更好呢。朋友有点奇怪,问:先生还写了个什么,又三个影?张先笑笑告诉他说:那不是一首,是三首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这是我自己觉得最得意的三个句子。所以,后来人们就称呼他为“张三影”了。
这个句子为什么好呢?好就好在他对景物摹写的细致传神,写的是月亮从云中探出脸来,慢慢移动,但却没有直接去写这一个动作,而是通过月亮投射在大地上的阴影移动在花上,这样一个角度来表现,所以就显得含义不尽了。
张先喜欢写“影”,这和“影”这个事物的特殊性有密切的关系,首先,“影”是一个物,但又是一个摸不到轮廓的虚无的物,既实实在在地存在,又飘飘渺渺地虚无,这一类事物在诗词中是最容易被诗人用入诗词中的,其他的如:梦、魂、声之类的都是如此。用这些词来营造一种似有似无、朦朦胧胧的意境,在讲究含蓄为上的诗词中,显然是很合拍的一种营造方式。所以,张先在词中是非常喜欢用“影”字的,远不止上述“三影”,比如:
《青门引》中的“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到底是一晃而过的朦胧的秋千,还是静静的秋千影子?说的是秋千本身,还是秋千上的人?
《木兰花》中的“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到底是飘过无痕的杨花,还是杨花留下的花影?到底是有影,还是无影?
《虞美人》中的“苕花飞尽汀风定。苕水天摇影”,到底摇的是水中云天的倒影,还是苕花的花影?是苕花飞尽后留下的影像,还是苕花留在水面的倒影?
《天仙子》中的“一片秋云筵际暝。杯光浮动星河影”,到底是在杯中浮动天上的星河之影,还是就说的是杯中的倒影?星河为什么成了一片影?
《木兰花》中的“弄妆具学闲心性。固向鸾台同照影”,到底是说的照影,还是说的照人?弄妆的是人,为什么不说人而说影?
《双韵子》中的“清光近。欢声竟。鸳鸯集、仙花斗影”,花斗影,是花和影斗,还是花和花斗的影?
等等都是他写的不错的句子,而其他写“影”写的就更多了,比如《劝金船》中的“拥罗绮前后。绿定见花影,并照与、艳妆争秀”、《倾杯乐》中的“横塘水静,花窥影、孤城转”,还有类似《南乡子》中的“潮上水清浑。棹影轻于水底云”、《芳草渡》中的“风乌弄影画船移。歌时泪,和别怨,作秋悲”这样出现于句中的,数量就更多。
如果你是喜欢写诗填词的,真不妨试试这个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