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天

学诗计划|《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学诗计划——水龙吟   来自新华网

中国古代词学流派丰富,婉约词也是其中一种。儿女之情、离别之苦,通常都用含蓄婉转的婉约词来抒写感时伤世之情。

今天学习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词人表面看似在写思妇的思愁,描摹物象,实际上还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这首《水龙吟》是次韵章质夫原唱的,但毫无窘迫之态,以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可见其才力之雄厚。

词题注明这是一首次韵之作。次韵也叫步韵,是诗词唱和中限制最严格的一种,须用原诗的原韵原字,并不能变换次序,因而受束缚较大,不容易写好。

这是一首咏物词,也是一首闺怨词。好的咏物诗词,不仅要抓住所咏之物的特点,曲状其态,而且能借物寓意,有所寄托,否则就成为谜语了。这首词描写杨花十分传神,而这杨花,同时又是思妇的形象,作品中处处扣紧闺怨主题。

上片写杨花的遭际与命运。“似花还似非花”,是对杨花形象的概括:杨花有花之名,与百花共同点染春光;但它形如丝絮,无花瓣花萼之形,往往不被人注目,缺乏花的待遇。因而无人怜惜,任它随风飘坠。接下去写杨花飘飞的情景:杨花离枝,犹如女子抛家远行,貌似无情,细细想来,却深含愁思。

“萦损柔肠”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柔肠,指柳枝,典出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娇眼,指柳叶,初生的柳叶如人睡眼初开,故称柳眼。“梦随风万里”数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下片以抒感为主。前三句,感叹随着杨花的飘坠,百花凋谢,春光将逝。落红,即落花。缀是连结的意思。落红难缀,意指花落后难以为继,不再有千红万紫的春天景象。旧时有杨花落水化为浮萍的说法,所以词中说杨花雨后不复飘飞,化作一池细碎的浮萍。

“春色三分”三句承上而来,用奇妙的想象,说春色一共三分,两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这也就是杨花的归宿,不禁令人伤感。从流水又自然地生发出一个奇句以收束全篇:仔细看,那不是杨花,是一点点离人的泪水。

东坡词以豪放著称,但这首词写得幽怨缠绵,是地道的婉约词。以东坡的天纵奇才,自然是无施不可。

诗宝

诗君好,请问“柳眼”是什么意思?

诗君

古诗文中常用“柳眼”称呼柳叶。如唐代元稹《生春》诗之九:“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 李商隐《二月二日》:“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诗宝

请介绍一下苏轼的好友章质夫?

诗君

章楶(1027—1102),字质夫,浦城(在今福建省南平市)人,北宋名将、诗人。曾多次率军大破西夏军队,威震西北,晋封秦国公。他是苏轼的好友。元丰四年(1081),章质夫写了一首《水龙吟·杨花》,苏轼读后次韵和之。

诗宝

谢谢诗君,受教了!

  • 李庄:

    咏李

    嘉树例成蹊,

    花开望欲迷。

    诗传露井侧,

    名与艳桃齐。

    钻核伤根本,

    正冠任犬鸡。

    累累珠斗璨,

    投报自孩提。

  • 辣斋:

    寄丁公

    乾坤无甲子,

    诗酒有丁公。

    白堕当红日,

    青鱼间玉菘。

    霏霏墨挥雨,

    习习语生风。

    相望佳期好,

    春花看不穷。

  • 兰师兄:

    水龙吟·依韵章质夫杨花词

    杨花不解春愁,也随点点残红坠。

    深闺笛怨,斜风吹过,一帘幽思。

    望尽烟村,欲寻无迹,谁怜憔悴。

    岁月空流去,年华暗换,怎堪落,多情泪。


    回首雨微时候,柳莺啼,一亭云水。

    佳期旧梦,料应难再,念娇如醉。

    啼鴂声中,春光已半,不依人意。

    月归休,但有寒窗冷影,使人心碎。

水龙吟·杨花

章质夫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春望

学诗二十班
盖克


春日家山未觉凉,

淙淙融水见偏藏。

流溪自染三分绿,

甸草常匀数点黄。

泊岸云分晴翠色,

坡头蜂逐李桃香。

归来恐是生余味,

承旭门西倚落阳。



送别

学诗二十班
佳玉笏晓


芳草芊绵绿作坡,

分襟忍唱断肠歌。

歌时音切情犹切,

饮罢愁多问更多。

槛外春声还几许,

庭中垂柳又如何?

怜君此去无人共,

唯有一江明月波。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