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题看,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与著名词人张先同游西湖时所作。当时张先已经八十多岁,而苏轼未满四十。词题一作“江景”,一作“钱塘江上”,词中又有“江上”二字,所以也有人认为这是写钱塘江的词。不管场景是西湖还是钱塘江,词中对音乐的描写,一直为人所称道。
上阕写水上景致。应该是一个夏天的晚上,凤凰山下,雨后初晴,清风拂过水面,远处可见到明亮的晚霞。一朵荷花,已经过了全盛期,但仍然风姿绰约。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对白鹭,好像是因为倾慕这朵美丽的荷花。这段描写有动有静,为音乐的出现营造了一个优美清新、富含情韵的环境,可谓“未闻曲调先有情”。
下阕写音乐。在这样的环境里,忽然听到水面有人在弹筝,悲凉的曲调里饱含情感,有谁忍心听下去?仿佛天地也为之感动,烟云敛容收色;那个演奏者到底是谁?隐隐约约好像是传说中的湘水女神。我想等她弹奏完毕,再向前寻访,可待一曲终了,弹筝人已经不见了,只剩下几座青翠的山峰。末句化用唐代诗人钱起的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余音袅袅,令人寻味不尽。
北宋末年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记载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说苏轼某日和两位客人一起游湖,坐在孤山竹阁前的临湖亭上,当时两位客人都因亲人去世未久,穿着丧服。这时,湖心有一条彩船渐渐开过亭前,船上有几位穿着艳丽的女子,其中最漂亮的一位正在弹筝,此女三十多岁,风韵迷人。两位客人看得目不转睛。一曲未终,翩然而逝。苏轼见此情景,戏作此词。北宋末南宋初的袁文则在《瓮牖闲评》中记载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和苏轼同游的是两位姓刘的朋友,也是身着丧服。他们到了湖心,一叶小舟翩然而至,船上一位漂亮的少妇前来拜见,说从小仰慕苏轼,今天听说偶像游湖,不避罪而来,献筝一曲,请求苏轼赐词一首。苏轼推辞不掉,当场写下此词。
这两个版本的故事,估计都是好事者根据词意编造的。根据词中的“双白鹭”,便编出两个穿丧服的客人;根据“开过尚盈盈”,便附会出三十多岁的女子。这种故事的产生与流传,恰可说明作品本身受到世人的普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