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从字面上看并不难懂,整首词自然流畅,无丝毫匠气。但沉郁忠愤之情,喷薄而出,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首句“郁孤台下清江水”,虽是眼前之景,却是用一句话把词人风尘仆仆的行程都点了进去。公元1175至1176年(淳熙二、三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于湖南、江西等地。这次他登了郁孤台后,在造口留下了这首词,而连接两地的正是这奔流不息的清江。起首以孤绝之山势,奔腾之江水展现一幅雄浑悲壮的山水图。
下一句“中间多少行人泪”,非问之问,直接承接了清江水,这奔腾的江水中有多少是行人的泪水?这行人的泪水,不是一般人的泪水,这里至少有三层意思。一是词人直指四十多年前(1129年)金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方还的旧事,这泪水是赵家皇室匆匆逃命的悲哀之泪;二是词人路过此地,感怀当日之事,收复中原的主张不被当朝所纳,不能收复失地的悲愤之泪;还有就是中原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思念家乡之泪。
“西北望长安”,暗用了唐代时虔州刺史李勉曾登台北望的典故,其中有含蓄的对比:李勉北望的是江山大一统时的唐朝帝国都城,而作者此时北望的却是沦陷的故都,同样的北望,时代背景却不一样,人的心情更不一样,此情此景,怎会不令人愤慨!
“可怜无数山”,“可怜”二字主观情绪的表现力极强,可以说是可叹,也可以说是可恨,后面的无数山是实景,眼前的无数山让他看不见长安,而朝中的“无数山”却让他无法实现收复中原的热望。
过片首二句,在上阕悲观情绪渐浓的情况下,一个大转折不仅让整首词跌宕起伏,而且提升了词的境界。从字面上看,江水奔腾出山,气势磅礴,这十个字中,两个主观词起了点睛作用。“遮”字,仿佛青山是有意识的要挡住词人远望长安的视线,有意识的要挡住清江的奔腾,“毕竟”二字,语气更强,显示了词人报国的执著之心。
最后二句结句极稳,哀而不伤,用《楚辞·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用鹧鸪声啼的悲情意象,词人的一片报国丹心和志不得舒的郁郁,呼之欲出,让千载之下的读者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