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朝廷覆灭后,金兵铁骑横扫华夏。南宋政权在仓皇中成立,高宗皇帝避战而逃,辗转道路,朝不保夕。国事如此,李清照夫妇也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躲避战火,一路南下,于建炎三年(1129年)夏天到达乌江。乌江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地,李清照在此缅怀他,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是五绝,篇幅虽然短小,但内在内容却不少,其体现出的艺术张力更是极其强大。第一二句是议论,读来便觉笔力千钧,高屋建瓴。短短十个字,概括了项羽的一生。从《史记•项羽本纪》来看,项羽的确算得上生为“人杰”,死作“鬼雄”。有了前两句的论点支持,三四句便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喷涌而出,充满了不可抗拒的力量。项羽宁愿力战而自刎,也不愿窝窝囊囊地退回江东,就算“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但“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江东父老……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反观今日,南宋朝廷一味避让,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战斗来抵抗金军入侵,上至皇帝,下至官吏都只知道苟且偷生,甘作逃兵。他们在项羽面前,显得懦弱萎靡,毫无勇气。李清照希望他们能够像项羽一样战斗到底,哪怕最后舍身捐躯,也是“鬼雄”。只可惜,这种愿望一直落空。
本诗四句皆为议论,但力透纸背,便觉不凡。其写作手法也值得我们借鉴。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第一二句好似书法中的逆锋而入,三四句复顺笔直行,颇得曲折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