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四十岁时写的词。辛弃疾从绍兴三十二年(1162)渡淮水来归南宋,十七年间,他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主张一直不为南宋朝廷所采纳,自己也被朝廷任命为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吏。
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又从荆湖北路转运副使调去荆湖南路当转运副使,转运使亦称漕司,主要是掌管一路的财赋,这显然不是辛弃疾的理想和抱负,而且这次还把他从湖北调到离前线更远的湖南去,所以他的郁闷心情可想而知,词就是反映了他当时的心境,可以说是一首忧时感世之作。
上片起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点明暮春天气,禁不住几番风雨,春天就要过去了。“惜春长怕花开早”,这句很有意思,由于怕春离去,甚至怕花开的太早,因为开的早也就谢的早。“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诗人说:春天且留步,听说天涯的芳草已遮断归路。“怨春不语”,无可奈何。“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这几句颇有韵味,人留不住春,反倒是那屋檐下的蜘蛛,殷勤地织网,粘住了象征春天的柳絮——以此留春。
上片看似诗人叹息春天逝去,但词意应另有所指,反映的其实是对自己青春逝去而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
下片一开始到“脉脉此情谁诉”用了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表示希望落空之意。“君莫舞”,是指那些妒忌别人来邀宠的人,告诉你们别得意忘形。别忘了,杨玉环、赵飞燕后来都死于非命了——“皆尘土”。
“闲愁最苦”等后三句,告诉自己不要用凭高望远的方法排忧,因为夕阳、杨柳,更使人断肠。
这首词,既是对自己不受重用的哀怨,也是对遭人嫉妒的愤懑,更是对南宋朝廷的不满,也有对时局的担忧,但是写得很含蓄,很婉约,用了比兴手法来述说,而不是直白的铺陈,读来意趣浓郁,更可见词人的报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