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天

学诗计划|《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学诗计划——登飞来峰   来自新华网

登之愈高,目之所及愈远:这一道理古人都知道。迁客骚人,登高远眺,赏景之余,必有文思如泉,感慨万千。

今天要学习的是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当年轻且仕途上一片光明的王安石登上飞来峰,顿时豪情万丈,写下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样的名句,颇有当年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启功先生有一段妙语:“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就唐宋诗的特点来说,嚷出来的重情,想出来的重理。同样写游山,唐诗讲“每逢佳节倍思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又得浮生半日闲”,抒发的是亲情、豪情、闲情;而王安石的这首“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玄思,与唐诗大异其趣。

这首诗是王安石三十岁时的作品,当时他踏上仕途不久,雄心勃勃,正准备大展鸿图。首句用“千寻”一词,极言立足高处,喻指自己具有统揽全局的能力和出尘拔俗的远见。

次句用“鸡鸣日升”的典故,进一步状写其高,并展示了朝气蓬勃的气象,可以看出他对于未来信心满满。东汉应劭《汉官仪》云:“泰山东南山顶名曰日观,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日”也是帝王的象征,“见日升”,或许意指能为皇上重用,得以施展抱负。

第三、四句言志中富含哲理:我不畏惧浮云遮挡我的视线,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地方。诗意与王之涣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相通之处。浮云蔽日,在古代诗文中是小人蒙蔽君主的意象。《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即用此典,表达了他被奸邪小人排挤的愤懑。

当然,对王安石这首诗中“浮云”的理解,也可不限于“小人”之说,大凡蔽塞心智的短视邪念,都有如浮云,如果自己立足高、持身正,自能高瞻远瞩,不为所扰。全诗句句双关,耐人寻绎。

此诗与苏东坡的名篇《题西林壁》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王诗说理兼言志,而苏诗纯是说理,是更典型的宋诗。

诗宝

诗君好,“飞来山上千寻塔”的飞来山在哪里啊?

诗君

杭州灵隐寺前有飞来峰。王安石三十岁那年,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也曾途经杭州,所以有人认为此诗即写灵隐飞来峰。但灵隐飞来峰上并无高塔,而且登上峰顶所见也不甚远,所以李壁对此表示怀疑(见《王荆公诗注》卷四十八)。
明代田汝成编《西湖游览志馀》则说此诗系“咏北高峰塔”,未知何据。还有人说是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上有应天塔。传说林山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故名飞来峰。

诗宝

“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自缘”是什么意思呢?

诗君

“自缘”的意思是自然是因为。“缘”是因为的意思。

诗宝

谢谢诗君,受教了!

  • 九师兄:
    作词一首。

    朝中措·游括苍山

    登高衫动倚长风,山色映晴空。

    遥指万重云动,踟看千壑枫红。

    谈心随韵,豪情激荡,痛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莫伤残柳迟翁。

  • 龚师兄:
    作诗一首。

    金庸人物之铁木真

    万里开疆意未休,

    功人功狗尽封侯。

    挥鞭待到泉台近,

    所得方知一土丘。

  • 兰师兄:
    作诗一首。

    登灵山

    灵山天未晓,野径乱重重。

    极目三千里,晴岚锁冷峰。

    清泉隐山谷,危石入天宫。

    登临绝壁上,玉帝可相逢?

题鹤林寺僧舍

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又得浮生半日闲。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峻岭菡萏诗续

方林


红作娇颜翠作裙,

玉手长侍护花魂。

翠减红衰当有日,

谁又作侬护花人?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