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诗大概是真正的中国特色了,诗和画完美结合,相得益彰。钱杜在《松壶画忆》里探讨题画诗的源流说:“唐人只小字藏树根石罅,大约书不工者,多落纸背。至宋始有年月纪之。”可见,题画诗大约始于宋代。这首诗就是苏轼给僧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题的诗。
本诗第一句给我们一个映衬的远景,扑入眼帘的是初春的美丽景象:翠绿的竹子占据一角,几枝粉红的桃花伸展在外,竹与桃色彩绚丽,相互映照,显得疏朗有致、轻盈明快。
第二句转入近景,聚焦于春江中游弋的鸭子,静态的画面通过诗句传达出一种强烈的动感。而且,诗句所蕴含的哲理亦耐人寻味。
第三句又转入静态描写,蒌蒿和芦芽欣欣向荣,正体现出初春万物昭苏、生机勃勃的生动景象。接着第四句又聚焦于春江中欲上的河豚,给人一种奋发跳跃的遐想。
总之,从技法而言,这首七绝一句一景,动静结合,远近各表,有浓有淡,有主有次,与其说是在写诗,不如说是在画画。苏轼本身也是个画家,他其实是用绘画的思维来写这首小诗的。
从境界而言,这首诗传递给读者的感觉就是“活泼泼地”,一切鲜活的景物之中,仁心洽焉,天机蕴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