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琴,苏轼并没有去写琴本身,也没有写听琴声的感受,只是发了两个问,让人初读来颇觉摸不着头脑。但细细去分析,会发现苏轼的疑问,其实很高深,想要认真地回答,可不容易。
苏轼所问的是:琴声究竟从何而来?如果说琴声在琴上,为什么将琴放在匣子里,却不鸣响呢?如果说琴声在手指上,那么为什么不靠着手指直接听琴呢?
前两句是从客观的角度去问,琴声虽然来自琴,但琴本身却不会自然发出声响。后两句是从主观的角度去问,琴声需要通过手指的辅助才能发出,但空有手指,也不会发出声响。
东坡先生博通三教,他诗中的问题其实来自《楞严经》:“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不过佛经里是个譬喻,没有解答。《荀子》倒是给解答这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考:“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那么,琴也必须要假于指,才能发出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