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天

学诗计划|《赠花卿》: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学诗计划——赠花卿   来自新华网

成都,又叫做锦城,杜甫在这里住了四年。这个悠闲安逸的地方并没有阻碍他忧国忧民的思想,他知此地民间疾苦,痛恨这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体察人间冷暖,呼喊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当时成都有一名武将叫花敬定,居功自傲,目无朝廷,杜甫见状写下了《赠花卿》,委婉地讽刺了他。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诗,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全诗四句,首句“锦城丝管日纷纷”,意思是花卿在成都无日不宴饮歌舞。“锦城”即锦官城,成都别名。虽写“锦城”,根据末句“人间能得几回闻”,可见“丝管日纷纷”并非泛指,而是仅就花卿幕下而言。“纷纷”二字给人以急管繁弦之感。“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风荡漾于锦江上空,隐约可以听见,而更多的飘入云空,难以追寻。这句不但写出音乐如行云流水般的美妙,而且表现出了它的缥缈。

“半入云”三字又引出下文对乐声的赞美:“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里将乐曲比为天上仙乐,看来是对乐曲的极度称美了。“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是遐想。“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恰到好处。

诗宝

诗君好,为什么说此诗委婉讽刺唐朝武将花敬定?

诗君

这还得从花敬定其人说起。上元二年,梓州剌使段子璋叛乱,兵袭东川节度使于绵州,自称梁王。之后,花敬定攻克绵州,斩杀段子璋,立下大功,可惜的是他立功后居功自傲,放任军队烧杀抢掠,还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这才有了杜甫的讽刺“此曲只应天上有”。居功自傲的花敬定好景不长,段子璋残部一路逃亡,他一路追剿,因兵力疲惫,未能成功。后反被叛军斩杀。

诗宝

诗君能够给我们讲讲古代的音乐礼教制度吗?

诗君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也有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扰乱纲常,大逆不道。

诗宝

谢谢诗君!受教啦!

  • 大师姐:
    作诗一首。

    次红楼菊诗韵十二首之菊梦

    月度回廊一院清,

    梧桐素影纸窗明。

    魂随千里添新怨,

    泪染三秋忆故盟。

    露重还怜残梦冷,

    霜寒已怯病蝉鸣。

    南山谁共彭泽老?

    曲径疏篱处处情。

  • 龚师兄:
    作诗一首。

    赠好友“明月清泉”女士

    洞庭湖上楚云舒,

    一片清音杏雨初。

    出谷黄莺虽得似,

    可怜诗意总难如。


  • 兰师兄:
    作诗一首。

    观诗书画印

    玉台仙雾九重赊,

    云锁青山雨渐佳。

    菩萨金莲真露水,

    能开尘世几枝花。


戏赠友二首

其一

杜甫


元年建巳月,郎有焦校书。

自夸足膂力,能骑生马驹。

一朝被马踏,唇裂版齿无。

壮心不肯已,欲得东擒胡。

有感二首

其一

李商隐


九服归元化,三灵叶睿图。

如何本初辈,自取屈牦诛。

有甚当车泣,因劳下殿趋。

何成奏云物,直是灭萑苻。

证逮符书密,辞连性命俱。

竟缘尊汉相,不早辨胡雏。

鬼箓分朝部,军烽照上都。

敢云堪恸哭,未免怨洪炉。


夏日读书

惊梦


捧卷秋千上,闲蝉入耳鸣。

香花缘径浅,蝶梦共云轻。

妙句惊奇崛,文章喜不平。

如何书万卷?直为取诗名。


望贺兰山

惊梦


眺望西山暮色旋,

势垂南北欲分天。

干戈扰攘悲夕照,

牛马行吟过戍边。

叠岭开合沉日月,

长城内外起云烟。

东京梦远三千里,

独坐秋风展韦编。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