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诗词名句之所以传诵千古,在于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直击人心柔软处。“每逢佳节倍思亲”,便是这样的名句。
诗题与正文内容互补,相互照应。题中点明“九月九日”,即重阳节,照应正文中的“佳节”二字;重阳节有登高、佩戴茱萸的习俗,照应正文三、四句;“忆”字确定了全诗的主题:思亲;“山东兄弟”则锁定了思念的对象。王维家在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位于华山东面,故称家中兄弟为“山东兄弟”。
正文的第一句,用一个“独”、两个“异”,渲染出漂泊异乡的孤寂。平日里已然如此,最不堪的是遇到佳节,看到他乡家家团圆欢庆,自己感到加倍的孤寂,对亲人的思念自然也就加倍了。一个“每”字,说明不仅仅在重阳节,而是在所有的佳节都会有这种心理感受。七个字道出了无数游子的心声,瞬间将全诗推向高潮,这和七言绝句通常以第一二句作为铺垫烘托的写法不同。
前两句写自己“忆兄弟”,后两句镜头切换,出现远在家乡的兄弟“忆我”的画面:他们登上高处,头插茱萸;环顾四周,感到深深的遗憾:有一个人本应一起登高,今天却看不到他的身影。这个人便是我,他们的兄弟,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的时候写的,带有一种锐气,并展示了准确的概括能力和高超的构思技巧。王维的近体律绝,以从容淡远为主要风格特点,这首“少作”显得有些另类,但确实是一首非常成功的作品。
王维兄弟五人,他是老大。老二王缙能诗文,善书法,官至宰相。安禄山攻入长安,王维曾被迫出任伪职。“安史之乱”平息后,王维被收审,按律当斩。平叛有功、时任刑部侍郎的王缙请求削籍为兄赎罪,兄弟间的情谊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