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天

学诗计划|《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学诗计划——乐游原   来自新华网

李商隐身处国运将尽的晚唐,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胸中抑郁唯有以诗篇排遣,故而为后世留下了很多佳作。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乐游原》,是李商隐久负盛名的咏物佳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笔下的夕阳一改衰败萧瑟之意,美得令人心动。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晩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如果五言诗可以只写两句,而且还不用押韵,那么这首诗留两句就够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近黄昏”,已包含了“向晚”的意思;至于作者为何心情郁闷,他是驱车还是步行前往,去的是乐游原还是别的景点,在这言简意丰、富含哲理的十个字面前,已经无关紧要了。

诗人的职责,在于把读者未曾见过的景象,用生花之笔绘声绘色地呈现出来;但对于人所共有的审美体验,则只需轻轻一点,触动读者脑中的开关即可,不必费力不讨好。夕阳西下,是几乎每个地球人都曾目注心动的画面,往往美到让人窒息。在山间,在旷野,在海边,夕阳有各自的美;身份不同、心境不同、角度不同,一千个观赏者心中也会有一千个夕阳。

虽然李商隐是在乐游原上看到的夕阳,但“无限好”三字,不限于一地所见,是提取了“最大公约数”,看似空泛,其实是一把“万能钥匙”。他没有描绘具体的“夕阳西下”的画面,而是把这枚钥匙交给读者,让他们自己打开记忆之门,调取其中的图画。

而“只是近黄昏”,这种类似于“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无奈,也是观赏者普遍的感慨,可谓人同此心、心同此感。这十个字瞬间唤醒了每个读者心中关于夕阳的审美体验,从而引发强烈的共鸣。

李商隐志大才高,朋友圈中也不乏达官显宦,但因卷入“牛李之争”,仕途困顿。他的不少诗被后世诗评家解释为寄托政治寓意和身世之感,这首也不例外。有人说是慨叹“唐祚将沦”,有的说是表达“身世迟暮之感”,纪晓岚说:“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悲身世可,谓之忧时事亦可。”诗无达诂,这些说法自有其依据。但如果抽去写实的背景,把它视为基于人类普遍审美体验的一首单纯的哲理诗,或许有更多的读者。

诗宝

诗君好,题目中的“乐游原”在哪里呢?

诗君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是唐长安城的最高点,地势高平轩敞,为游览胜地。在秦代属宜春苑,西汉初年称“乐游苑”,因“苑”“原”谐音,后传为“乐游原”。

诗宝

那第一句中的“向晚”、“不适”是什么意思啊?

诗君

“向晚”,即傍晚的意思;“不适”,是指不悦, 不快。

诗宝

明白了,那这首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呢?

诗君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他所处的是一个国运将尽、满腔抱负终将空付的时代,怀才不遇、难以施展的抑郁之情在所难免。同时,李商隐因陷入了牛李党争,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这首《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诗宝

原来是这样啊,多谢诗君指点!

  • 大师姐:
    作诗一首。

    次红楼菊诗韵十二首之咏菊

    井径霜浓晓露侵,

    杯前篱畔绕清音。

    新词写就低低和,

    旧曲翻成细细吟。

    涩笔无烦书傲骨,

    凝弦有意唱贞心。

    贫达尽入时人眼,

    醉倚斜阳话古今。

  • 龚师兄:
    作诗一首。

    悼余光中先生

    惊悉先生入夜台,

    东平树老有余哀。

    乡愁九曲今犹是,

    总唤游人带月回。

  • 兰师兄:
    作诗一首。


送僧归金山寺

马戴


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

迥寺横洲岛,归僧渡水云。

夕阳依岸尽,清磬隔潮闻。

遥想禅林下,炉香带月焚。

道吾山

谭嗣同


夕阳悬高树,薄暮入青峰。

古寺云依鹤,空潭月照龙。

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

禅意渺何著,啾啾阶下蛩。


千秋岁·今作

四书五经


江边堤外,水浅清寒蔼。

草影乱,阳光采。

花飘零远走,离别松衣带。

空作揖,白云碧落心相载。

回忆廊前待,雨下同飞盖。

携手共,今何在。

月边新梦断,积习思难改。

文已就,平心静气书如海。


无题

一晓


潇潇斜雨晚,

门前车马闲。

秋风无消息,

花落独倚阑。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